跳笔表达

库里肖夫效应

  • 库里肖夫效应(英语:Kuleshov effect;俄语:Эффект Кулешова),也译作库勒修效应,是电影编辑实践中关于蒙太奇的一种理论,是由当时19岁的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在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间通过库里肖夫实验得出的结论。
  • 该效应是影视镜头语言的基础理论,也是对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证明,构成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基础。
  • 库里肖夫将无任何表情的男性(演员伊万·莫兹尤辛(英语:Ivan Mosjoukine))面部画面,分别剪辑接上一盆汤、一口棺材和一位小女孩的画面,观众却对这四组画面产生了不同的情感认同,认为男性的“表情”具有不同的情绪性:接上汤时他是“饥渴”的,接上棺材时他是“悲伤”的,接上小女孩时他是“愉悦、怜爱”的。

写作中的运用

将蒙太奇技法运用到写作中,即「跳笔」。实际表现为:从前面一个场景,迅速跳到下一个场景,中间不给出解释,读者依然可以自行在脑中补足中间的逻辑关系,频繁分段,大量使用短句,几乎不使用连接词或者过渡句,最终变成节奏很快的轻便阅读,常运用在新闻、媒体等文章中,这种叙述方法便于读者集中注意力。

举例:

  • 正常表达:男人呆坐在椅上,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眼前那碗热气腾腾的汤,眼神里都是对食物的渴望。
  • 跳笔表达:男人呆坐在椅上,眼限前的汤热气腾腾。
  • 正常表达:男人面无表情,愣愣地看着趴在棺材上痛哭流涕的女人,眼神深处透着同情和悲伤。
  • 跳笔表达:男人一声不响地坐着,女人趴在棺材上,痛哭流涕。
  • 正常表达:一个父亲安静地看着女孩抱着玩具熊,脸上没有表情,眼中却充满了慈祥的父爱。
  • 跳笔表达:小女孩抱着一只玩具熊,父亲安静地坐在一旁。

跳笔的好处:

  • 阅读轻松:长句变成短句,阅读难度明显降低。
  • 节奏轻快:使用跳笔的时候文字减少了一半以上,我们不再需要花笔墨交代逻辑关系,去形容这个主角到底处于什么状态,留出来的空间,读者一样会帮你自行脑补到位。
  • 快速呈现大量信息:只呈现关键信息,剩余信息交由读者大脑进行补充。(过去报纸的记者被要求大量地使用跳笔,是因为读者都是在地铁上、公交车上或者人来人往的办公室里面读报纸,很容易被打断或者走神。跳笔的好处是让你可以迅速看到有价值的信息)

新闻中的运用

新闻跳笔也被称为“倒金字塔”或“倒三角形”写作法。这种写作技巧的主要特点是将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信息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逐渐向下展开,直到最后才提供次要信息和细节。
这种写作技巧的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文章的开头就了解到最重要的信息,从而增加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同时,这种写作技巧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因为它们在文章的开头就被明确地介绍了。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跳笔通常被用于报道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因为这些事件通常需要尽快向公众传递最重要的信息。但是,这种写作技巧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文章,例如特写报道、评论和分析文章等。

参考

每日一词:新闻跳笔 - 知乎 (zhihu.com)

库里肖夫效应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